2012/12/28

祈爾松:《中世紀哲學要義》第六章:基督教的樂觀態度


祈爾松:《中世紀哲學要義》
第六章:基督教的樂觀態度(暫譯)
編者/沈建宏 Shen, Jian Hong
(未編完,仍需大量修訂)

壹、問題(¶1
(本章面臨的兩個根本質疑:
一、基督教修道生活似乎顯示一種對此世極端的否定態度;
二、對比於中世紀基督教,文藝復興可以說是通過對此世的肯定的一種真實的樂觀。)
貳、答覆(¶2-22
一、根據
本文首先討論惡的根源,其次在這份根源下,指出基督教哲學如何看待天地的物理惡&人性的道德惡:
(一)論基(惡的根源探討)(¶2-16
1. 出發點(¶2-3
(1). 負面地說:除蔽(¶2
(為了要真實地理解基督教修道生活的真相,不能只單從其修道生活的現象來看,而必要進到支持這些生活的整個思想背景才行。)
(2). 正面地說:啟示(¶3
(基督教根據et vidit Deus quod esset bonumviditque Deus cuncta quae fecerat, et erant valde bona.”作為其樂觀主義的基礎,並且駁斥任何與此不合的形上學。)
2. 開展(¶4-16
(1). 古代思想家的限制(¶4-5
古代思想家多把天地之惡的原理歸結到質料,與《聖經》中上帝作為一切存在者授造的直接原因不合:
甲、摩尼教(¶4
乙、普羅丁(¶5
(2). 基督教哲學的轉化(¶6-16
甲、 根本原理:存在者皆善(¶6
(奧古斯丁在對批判古代思想批判的同時,提出基督教哲學探討惡的問題的根本原理:至善的上帝創造的存在者皆善。)
乙、惡的根源
(甲)物理惡(¶7-10
(乙)道德惡(¶11-16
(二)內容(看待惡的方式)(¶17-19
基督教哲學充分肯定即使在惡的侵蝕下的天地與人仍保有的價值,奧古斯丁的思想已經周全,但是仍帶阿奎那家以論證化說明:
1. 奧古斯丁的說明(天地的價值)(¶17
(傳統基督教認為在被原罪侵蝕後的天地仍保有其善的價值,雖然奧古斯丁稱這個天地僅有之善為罪人的慰藉,但那不是表示他輕視之,而是表現他對更好境界的期盼。)
2. 阿奎那的補充(人的價值)(¶18-19
¶18奧古斯丁的論述所欠缺的精確性,可以在阿奎那的《神學大全》中被補足,¶19將明確指出惡侵蝕的底線在於存在者的本性。)
¶19阿奎那以分析道德惡為例,說明ea enim quae sunt naturalia homoni, neque substrahuntur neque dantur homini per peccatum.惡的侵蝕以人的本性為限。)
二、內容(¶20-22
(一)答覆一:關於文藝復興(¶20-21
(在上文的說明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發現第一段中對認為文藝復興是對此世的舉揚,而中世紀則非是錯誤的,對基督徒而言,愛上帝的化工與愛上帝是一致的。)
(二)答覆二:關於鍛鍊主義/苦修(¶22
(基督教哲學不但在思想上肯定此世的價值,還期盼更好境界的臨到,苦修或鍛鍊主義即是正視惡並且與之鬥爭的具體展現。)
參、下章提示(¶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