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8/7

臺北市街頭的吵鬧主因

Evernote 20120807 212606

起初發覺這個現象是在街頭移動時邊聽隨身聽,很多細膩的樂音會被蓋過,造成很大困擾,甚至破壞正在聆聽的音樂,使原來愉悅的欣賞經驗變成心浮氣躁地想避開干擾而聽清楚音樂的惡劣情緒浮動。
樂音有自己的變化規律—節奏,街頭上也就是騎樓人行道上出現的噪音也有一定的節奏,但是當然是噪音而非樂音。當騎樓中噪音節奏大過隨身聽的音量,就會使樂音的節奏和噪音的節奏攪和一塊進而導致聽覺聽到完全沒有規律的絕對噪音。
騎樓噪音構成條件:行車(車、摩托車、腳踏車、人聲、車道兩旁建築物共構的音場)。
臺北街道大多太過狹窄,是由兩排建物間的距離造成。而兩排建物由於建材質地易於反射各種聲音所以形成完整的回音場。各種形態的車或人聲在這個音場中發出聲音就會在音場中造成音波反射。如果放在動態的角度來分析:首先是從音緣,音緣如果是車就肯定會移動,站在騎樓的一個定點,音緣在移動,音緣從遠到近會導致噪音在騎樓中形成由小聲到大聲的效應,然後隨著音緣遠離,聲音就會在從大到小。完整地言,音緣在騎樓一個定點會形成小–大–小的效應,進而形成一個噪音節奏。這是一個音緣,請設想所有音緣一同移動所形成的效應會被放大;還有設想所有音緣距離各不相同且速率各異,所造成的噪音節奏會被模糊但是分貝較大的音緣會凸出噪音節奏,整體聽來非常可怕。其次,我們還要考慮收聽者的移動,假設是單一音緣和單一收聽者,兩者共同在移動,通常音緣會移動較收聽者快,所以噪音節奏的過成與範圍會在兩者的共同移動的過程中被拉長放大。最後,我們說,實際存在的情況通常是所有音緣以不同距離與速率在移動,且收聽者也在以一定速率移動,也就是在一個音場中將上述所有因素整合在一起,讀者可以自行設想收聽者聽到的聲音有多駭人。
如果仔細分析騎樓噪音的各種層次則會發覺,造成騎樓噪音的主因是摩托車。汽車在馬路上行駛所造成的噪音相當有限,幾乎不會造成干擾性的噪音,如果是好一點的汽車。汽車會構成噪音的常是老舊的形態、大型公車以及喇叭。腳踏車如不按壓鈴聲或剎車系統正常也不至於構成噪音。最能夠引發噪音汙染在街道上因此只有摩托車,仔細聆聽騎樓噪音會發覺最大音緣是摩托車的馬達聲。加之摩托車機動性大數量也大,到處亂竄,噪音節奏更加驚駭。但是,也應該附帶說明,我看過幾種電動機車也沒有太大噪音。
從音場角度言,構成音場的主要條件是兩排建物。可能的方案有:一、改善建物距離,擴大街道寬度,避免形成良好回音場;二、如果不能擴大建物距離,可以考慮在建物一樓騎樓建材加設吸音材質,吸收噪音。從音緣角度言,如果噪音主要音緣是摩托車,考量到臺灣地區不能避免使用摩托車,則應該從摩托車的結構來修正。如果汽車的結構都可以減少噪音的產生,摩托車的技術應該不會做不到。
事實上,在紐約也是存在都市噪音,但是由於幾乎沒有摩托車,所以噪音形態和我們並不相同,我也很好奇紐約是否像臺北那麼吵鬧。一個城市的噪音也反應出那個城市的規劃與人文風貌。
(本來錄音想凸顯機車造成的噪音,發現工具錄音功能不太理想,聽不出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