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5

開放的意識型態

  我身邊的許多人,都很害怕我提出一些與他們共享的思維太過差異的想法。例如說基督教或佛教不是宗教、科學與真相無關、西學中許多看似普遍適用於全人類的理論,像人權只是西方文明內部的產物與普世人類無關等等。這些衝擊到我身邊友人或我處身社群的人的意識型態,被視為是與多數人共享的意識型態相違背甚至具有高度挑戰性的信念,與這種論述接觸的人或者退避三舍或者起身反擊。因為這些想法全都危及他們賴以生活在世的意識型態與其邊際。
  沒有人可以離開意識型態而生活在世,當我們生活在此,我們總是要通過一定的思維建構來定位與我們接觸的一切事物。我們賴以定位那些事物的整套思維建構清楚的是一種既定的思維模式,姑且稱之為意識型態。但是,意識型態並非一成不變,我們總是可以增添或刪減,多少對自己的意識形態有所調整,但是不會危及到整個意識型態的根基,以至於危害整個我們賴以生活的一切思維。一旦我們調整自己既有的意識型態太過,或是更動整個意識型態的軸心取向,我們整個生活都要陷入混亂,生活的一切全都要重新定位。基督徒奧古斯丁的皈依經驗就是一種典型的意識型態的翻轉。意識型態翻轉的力道足以使一個人完全成為另一個人。
  然而,意識型態作為批評他人思想故步自封的語詞,應該再被作更清楚的區分。誠如上言,意識型態總是在調整,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他是開放的,但是涉及到那個根柢的層次,一旦有所更動就會全盤變化的部分,通常是缺乏反思與根據的部分,可以說是意識型態的邊際或是閉鎖的部分。我們都常會保護這個部分,避免生活有太大的衝擊與情緒起伏,而且這個部分常是我們與整個社群共享的,他可以保護我們與整個社群的關係在和諧的狀態。如果意識型態的邊際或根柢受到檢驗或是挑戰,將會使我們進入一種高度警戒與不安的狀態。因為那是我們心靈中閉鎖的層次,不容許他人輕易地進入,甚至危及自己的生活。這是從意識型態的結構來看。但是,意識型態不光是符合根柢思維的那些部分可以調整,就像奧古斯丁的懺悔經驗,邊際與根柢也都是可以更動的。所以,如果從我們自己意識型態有否意識與是否對意識型態全體保持開放的角度來說,閉鎖的意識型態就是那些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意識形態也因此無法調整甚至盲目反對任何調整的人其意識型態;而開放的意識型態就是那些能意識到自己確有意識型態,而且願意從邊際或根柢到各方面都保持開放,隨時有所調整的人的意識型態,當然,每個人的意識型態也都有不同的開放程度。所以,通常在一般語彙中,我們批評一個人很有意識型態,通常是指後面這個含意的閉鎖的意識型態,但是,我們每個人都仍有自己的意識形態。
  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批評別人有閉鎖的意識型態,通常不表示我們自己有開放的意識型態。最常見的狀況是:被批評的人有自己異於社群的閉鎖的意識型態,而批評者(們)有共享的閉鎖的意識型態。或者是:被批評的人有異於社群的開放的意識型態,但是批評者(們)有共享的閉鎖的意識型態。
  因此,我時常覺得,很多人誤以為我很有閉鎖的意識型態,在挑戰他們開放的意識型態,或者他們最常自稱的沒有意識型態,這是種嚴重的誤解。我時常覺得我努力在掙脫各種來自傳統或來自別人的意識型態的挾制,跨越這些意識型態,試圖達到更高的暸望點,讓我可以更寬闊的理解。當我說出與身邊友人意識型態看似違反,而挑戰到他的意識型態邊際時,我能理解他人會認為這是種挑戰,但是我覺得這更是種邀請,一種跨越意識型態的邀請。這種邀請看似會危及他們的生活方式,或是他們長年來未曾更動的意識型態與及根柢,其實這是種安全的邀請。當你試圖反思觸及到意識型態的根柢,看似危險,實則安全,他能帶你走進更寬闊的視野,讓你重新獲得你未曾有但是你應有的選擇機會,站在瞭望點省思自己的意識形態,重新選擇你能夠接受的,重新放棄你真的想放棄的,重新評估過去你認為是真的或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