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3/6

中國人探討科學的起點


1) 對科學討論的起點:
不是將科學理解為近現代的實證科學,因為會陷入到現代西學的思考中(現代中國應極力避免氾濫地以近代西學的意識形態來思考,在吸收近代西學的過程中不幸盲目地把近代西學也當作自己的思考基礎與立場);
而是將科學理解為西方文明從開始到現在一種專屬於他們的知識探討型態,這樣才能擺脫現代西學的影響,企圖追源朔本地客觀看待之,並充分理解之。
(允許的方法:在這種討論裡面我們可以不再採用西學理解與說明自己的名相,而可以獨立在西學外以中學或一般人可以溝通理解的語言來說明,雖然不知道是否可以做到〔因為我們現在溝通的中文形態也是受到西化的形態〕。)
2)「科學」引發爭議:
有人說不可以用現代西學才有的科學翻譯古代沒有的「知識」。
回應則說,在中文中我們強分「科學」與「知識」在西文中,本來就是都用scientia一字。
2.1
科學是西方文明探討知識的專門型態,但是古代與中世紀對科學有自己的論述與看法,近代也有,但是不能用近代的看法來否定古代與中世紀的看法。否則就是陷入近代西學的意識形態,無論有意無意。
2.2 
近代與傳統對科學的看法其實有蘊含本質上的聯貫性,如果不能看出這點聯貫性將導致近代科學的產生無法理解。
2.3
正因為傳統對科學的建構(老科學)與近代對科學的建構(新科學)有本質上的完全相同性與型態上的聯貫性(相對於其他文明),我們不能不探討為什麼西方文明必須從老科學轉出新科學。
2.4
老科學有自己建立科學的軸心,新科學也有,若能把握前者將能有效理解老科學見棄而新科學萌發的關鍵。傳統天文學是這種探討的重大關鍵。
(2.5
同:科學是由象、命題與語言次序構成的系統論述,尤其是象;異:對於象的層序要求第三方保證的介入。)
3)討論科學的益處
3.1 理解到西方文明探討知識的意識形態,進而區分不同文明探討知識的意識形態有真實的區別,而不致於妄以科學作為衡量其他文明傳統的基準。
3.2 在理解到科學只是西方文明探討知識的意識形態後,不再將科學(不論老新)作為真理的絕對從出,進而為其他古老文明探討知識的意識形態帶來復甦與延續發展的可能,尤其是中學。(意識到中學有獨立自主的探討知識的意識形態而不以西學〔科學〕來介入與取代。)
3.3 理解到近代西學中人文與自然科學分道揚鑣或分裂的所由,並省思我們是否需要接受新科學帶來的這種科學的分裂。(過去我們是站在近代西學的意識形態內直接接受兩種科學領域的分裂,現在我們可以自主地省思我們是否要接受這種分裂或無法跨越的鴻溝。)

附論:
西學中,科學就是「確定性知識」,是知識等第中最高者。
亞理士多德或古典與中世紀對「確定性知識」有自己的看法;
近代西學對「確定性知識」有自己的建構,兩者各有不同,但有連續關係。
現在西學將科學或確定性知識中的確定性和「帕奢剔畢斯剔克」(positivistic)聯貫起來,此為前無來者,
從「帕奢剔畢斯剔克」說「確定性」,使現代中國人以為捨此不能說是「確定性知識」或「科學」。
實則,「科學」從古希臘起,是從「衣莫剔瑞歐」(immaterial)的「意待亞」(idea)論「確定性知識」或「科學」。
古希臘或中世紀科學(老科學)後來開出現代西學的科學(新科學),此中玄機值得深究,但是斷不能輕易以新科學否定老科學為科學。
西方文明新老科學之爭,卻使得不識之人以為只有新科學,沒有老科學的存在,不問何以西方文明從老科學要求轉進到新科學,盲目斷然接受現代西學一切意識型態,為中國吸收西學之一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