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

祈爾松:《中世紀哲學要義》第四章:存在者與其偶然性


祈爾松:中世紀哲學要義
第四章 存在者與其偶然性

壹、前言(#1
貳、正文:天地在存在層序上的偶然性(#2-18
一、內容(#2-17
(一)存在層序的提出(#2-9
基督教哲學按照啓示將古希臘哲學從物理層序的偶然性提升到存在層序的偶然性
1. 提升對象:古希臘哲學物理層序偶然性(#2-6
柏拉圖與亞理士多德都對存在者提出偶然性,但是都停留在物理層序,對於存在層序並為涉及,卻成為基督教哲學進一步提升的基礎:
(1). 柏拉圖(#2
(在基督教哲學以前已經主張存在者的偶然性,但是是按照它和諸相之域的分受關係而言)
(2). 亞理士多德(#3-6
亞理士多德對存在者運動變化的偶然性的分析深受基督教重用,但是其偶然性只停在變動的層序,也未觸及存在層序:
1 亞理士多德對存在者變動偶然性的分析受基督教重用之因(#3
2 亞理士多德對變動的分析係屬實體層序非附體層序(#4-5
3 亞理士多德對存在者偶然性的分析只停在物理層序(#6
2. 提升內容:基督教哲學存在層序偶然性(#7-9
(1). 根據(#7
(基督教哲學根據「上帝創造天地」「上帝等同存在」兩命題在存在層序上提出第一因與古希臘的第一因層序不同。
(2). 提出(#8-9
1 上帝之象(#8
(若是只有上帝創造天地還不夠,正因為有上帝等同於存在[Ego sum qui sum]這個命題,才使的基督教哲學可以在存在層序提出第一因,古希臘哲學之所以沒有Ego sum qui sum所以無法在存在層序提出第一因。)
2 天地之象(#9
(正在上面這兩個命題聯合下,基督教哲學將天地的物理偶然性提升到存在偶然性,使天地的存在絕對地依賴著上帝。)
(二)天地論證的轉化(#10-17
基督教哲學將古希哲中存在者物理層序的偶然性提升到存在層序的偶然性,將此點落實在以天地論證上帝存在的論證,進而將古希哲中的動力因(運動動力因/物理動力因),轉化為創造因(存在動力因):
1. 內容(#10
(基督教哲學根據聖保羅的Invisiblia Dei per ea quae facta sunt, intellecta conspiciuntur引申出創造論證,與古希哲原本天地論證的內涵脫鉤,進而導致將古希哲的運動動力因轉化為存在動力因。)
2. 說明(#11-17
(1). 奧古斯丁(#11
(奧古斯丁在Confessiones第十卷中以神魂逐步從否認自己為造物主的受造物中拾級而上直達創造主的說明符應上段所析。)
(2). 阿奎納(#11-17
阿奎納在創造原理的根基上,將了亞理士多德只停留在物理層序的因果關係論證,轉化為存在層序的因果關係論證。
1 誤解(#11
(阿奎納因為採納亞理士多德的用語而導致許多誤解,需要更多梳理。)
2 澄清(#12-17
甲、基點:存在層序的因果關係(#12
(引原文證實阿奎納所討論的因果關係實際上是在存在層序而不是在物理層序,在這個基點上,他將創造原理引進改寫亞理士多德的論證。)
乙、論證的轉化(#13-17
在物理層序上,阿奎納與亞理士多德沒有根本差異,但是在存在層序上兩人的差異就可以凸顯:
(甲)物理層序的相似(#13-14
(阿奎納整體論證架構與亞理士多德非常相似,且從物理層序上對於天地的推動因的說明的差異不太大。)
(乙)存在層序的相異(#15-17
阿奎納與亞理士多德兩者的推動因之不同體現在動力因與目的性兩方面:
A. 動力因的不同(#15-16
(A). 內容:兩者的差異(#15
(亞理士多德的第一因是存在者變動系列的起點,但不是變動存在的原因[,他也沒有討論到變動存在的原因];阿奎納的第一因反之,正是變動系列存在的起點與存在的原因。)
(B). 說明:架構的不同(#16
(亞理士多德討論第一因與存在者的關係是在物理層序或變動層序上討論;阿奎納討論第一因與存在者的關係則是在存在層序或變動存在的原因上討論)
B. 目的性的不同(#17
(基督教哲學論及存在者的目的性,不是從天地間既有次序的奧妙程度來討論,而是從既有次序,則次序存在的原因來討論。)
二、小結(#18
(從五處差異著手凸顯古希哲與基督教哲學在結構上的根本差異。)
参、評述(#19
(作者認為基督教哲學存在層序的提出是對古希哲的提升與成全,而非矛盾。)






對天地偶然的說明:物理層序à存在層序
â落實
對上帝存在的論證:有效因 à 創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