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7/2

〈概觀心理科學研究院與當代心理學趨勢〉

‘IPS and Modern Psychology: The Big Picture’
魏保羅 Paul Vitz(作);沈建宏(試譯) 【本文不代表譯者觀點;因譯者非專業,故觀文宜會通大意,勿字斟句酌。】



針對先前還不甚清楚的心理學研究,我們現在有了廣泛地體認,並在其中為神學的發揮開展了一個新的伸展空間。現今公教信仰與神學的豐富內涵只要能夠與哲學和心理學訓練聯合,將能夠更有效地提升人的健康與福祉。


1心理學公認為是當代社會中最重要的勢力之一。所以,鳥瞰她在當代的發展以確切地掌握心理學的大勢是非常有意義的。
2整個二十世紀前半葉,心理學在美國主要由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論兩大學派所主導。然而這兩個學派對於人位格的固有尊嚴不僅沒有認真以對,相關研究也乏善可陳。整體來說,當時美國的心理學主流思潮沉浸在行為主義的機械論信念與古典精神分析的化約論、決定論之中。
3弗洛伊德──談話治療的開創者與精神分析論傳統的教父──從他患有生理小毛病的病患中著手研究企圖剖析位格人的心智。提出在可觀察的生理病徵之下,潛藏著一些與心智有關的東西。他的研究找出了潛意識,也認識到無論是常人或是病患他們心智生命中潛意識舉足輕重的地位。
4雖然弗氏宣稱他的學說乃是科學的心理學,其實他的理論卻大體植基於缺乏實證的臨床證據。同時他理論的用字遣詞也饒富文學意趣(例如:伊底帕斯情結)或是有著從自然科學中衍生的暗喻之詞(例如:驅力說或稱能量說);他想要與哲學分家開闢一條能為後來科學貢獻鋪路的臨床描述進路,例如初期母子關係和初期身體虐待或性虐待證據的重要性,後來構作了他的依戀理論。
5精神分析的方法或許可以讓案主的病症改善,不過弗氏對位格人的觀點確實相當悲觀。他將位格人化約為性慾和攻擊性的潛意識驅力與潛意識防衛的觀點與位格人的實際情況還有很大的距離。從神學的觀點來看,人不僅僅只是他墮落本性那面。
6除此之外特別是在美國,有一實用主義與實證科學派被認為是行為主義也深具影響力。俄國的巴夫洛夫、桑代克、華森與斯肯納開展代表性理論,行為主義起初是受到模稜兩可又缺乏可信賴性的哲學、非實證進路挫敗──包括精神分析論的理論在內──的刺激所發起的。
7行為主義理所當然地為心理現象要求行為證據。這個學派企圖從外顯生理刺激、反應、學習歷程與強化的幅度來解釋人與動物的行為。
8這樣看來位格人又被化約為種種外在因素的產物。這樣的下場是行為主義者以為他們可以藉由控制環境的種種因素來解決人類的許多問題進而形塑人們的行為。這種觀點之於臨床應用而言,隱含著對一切無法被觀察之事物忽視的態度。儘管如此,在學術單位中行為主義的觀點仍比精神分析的觀點較易的被採納,因為這種觀點意謂存在著執行可操控性實驗的可能。
9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主要由馬斯洛和羅嘉斯開展了一個新的心理學派稱作人本主義或自我心理學。他們為較為積極的、以位格人為中心的心理學奠定基礎,主張對案主的認識不能僅止於被環境所決定的行為或在兒童期所種下的潛意識因素的總和。他們是對精神分析論與行為主義的反動,所以,這個運動在心理學界又常被稱為「第三勢力」。
10當然,我們綜觀歷史會知道許多人和團體都肯認人類與天俱來的價值與尊嚴,而人本主義或自我心理學就相較於近來其它心理學的方向來說,在重新肯認這份價值上有著相對地成功。
11不過,在人本主義者肯認位格人的價值與美善的同時,他們卻忽略了人墮落本性的一面,諸如:攻擊、殘暴、利用剝削、自戀和多種否認現實防衛機制之根深蒂固的傾向。他們對於人們的自我進行自律與選擇美善的能力給予全然的信任。「自我實現」的追尋被提倡為人類的目標,導致個體與他者、上帝的隔離;這種完全主觀的個體實現被視為一切事情中最緊要的事。羅格斯在他所主張的案主中心的觀念下鼓勵案主在大小事上都跟著感覺走。這樣一來常導致案主在被自戀所挾制與倫理相對主義之下被自己的感覺綁架並且自絕於與他者間的道義關係。
12在人本主義心理學開展幾年後,又出現另一個不同以往且更傾向實用主義傾的學派,以認知行為治療法著稱且迄今仍有其影響力。以白克與艾理斯為代表開創這條不重視病人的兒童期以及他/她的潛意識的進路;取而代之以改變位格人的認知與自我理解為尚,主張認知與自我理解才是造成像是憂鬱或焦慮這類問題的原因。此外,他們也鼓勵養成一些能夠抵消心理病症的新行為。除了強調認知與行為之外,這個學派也熱衷於證明這個方法有效性的研究。不過,他們的研究也被精神分析論者與人本主義論者所冷落。
13而目前最新的進路是莫約九O年代晚期塞利格曼發展的正向心理學,塞氏的心理學研究使得塵封已久的德性以及品格的力量重現天日。他開始追問是甚麼要素得以構成一個優良的生活。他對那些發展後就可以使位格人從過往的創傷中療癒甚而保護他們免於未來可能的心理問題之德性以及品格的力量深感興趣。這可以說是一個敞開研究甚麼是善以及是甚麼因素可達致人性滿全這扇大門的關鍵思潮。它也將哲學思維並且間接地將神學思維重新注入心理學中。有朝一日心理學將目標或目的論的觀點納入對位格人的認識之中是難以避免的。而正向心理學現行的訓練開始把實踐德性導入心理治療中,這是一項奠基於早期認知行為心理學發展的創舉。
14目前對人性完滿與幸福根源的關心不僅於心理學中,這份關心也在這種處於消費者主導與快樂主義的社會下追尋意義的整體文化中逐漸加重。自我實現已然無法兌現他所承諾的幸福與平安。一些新的思潮呈顯出對宗教與靈性(神性)態度的明顯轉變,認為它們是作為人追尋更深層、更滿足之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宗教與靈性(神性)也確實開始注入當代的心理治療中。因為恩萊特還有華丁頓研究的努力,實踐寬恕在現行的治療中終於不再罕見。
15也許今天的我們比以往更能意會到心理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削弱蠶食我們的幸福感和整體的完滿性。在我們之中有著憤怒、憎恨、憂鬱、焦慮、成癮與自戀的問題。人們認識到這點甚至願意將這些問題看為「罪」,也就是那些會傷害他人自己的思想、感受與行為。雖然他們知道不該這樣過生活,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改變。一位良好的公教治療師卻可以通過心理學最精良的成果配合大公教的信仰與倫理觀來協助案主著手並改變這些具有破壞性的行為。可以說將健全的心理學原則與公教人類學一同反省考量,就是我們心理科學研究院如何理解整合這個概念的方式。這種整合法可使治療師能有效地著手處理心理問題並且進一步使一個人能夠過一個實實在在的基督徒屬靈(神性)生活。
16舉例來說,耶穌曾告誡我們別憎恨卻要愛我們的仇敵,但是他在如何實踐上卻著墨不多。許多人被滿是憎恨與忌妒的俗世所網羅,他們心理固然願意原諒那使他們受屈的人,卻不知道在實踐上如何是好。一個整全的心理學則能將寬恕導入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在我們的學院中,心理學與神學間理智上的整合也是我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心理科學研究院特別關心的心理問題則像是成癮、自戀還有與憂鬱和焦慮相關的問題。公教徒格外有種強烈的期望,甚至可以說把它看成一種責任來為這些痛苦尋找解答,希望向一切受苦的基督徒案主傳達無條件的愛並且深化他們的信仰。我們也有幸能享有聖事(聖禮),特別是和好聖事(懺悔禮儀)和聖體聖事(聖餐禮儀)賞賜我們生命的意義。
17發展卓越的屬世心理學已經為公教進路的心理學預備了道路。在一世紀以前我們對於失常者的心理學研究以及協助他們緩和所遭受的心靈苦痛、行為問題的方法還缺乏系統化、科學化的認識。公教徒在當代心理學中責無旁貸地要為這個領域開啟認識位格人心理內在生命的一扇窗。針對先前還不甚清楚的心理學研究,我們現在有了廣泛地體認,並在其中為神學的發揮開展了一個新的伸展空間。現今公教信仰與神學的豐富內涵只要能夠與哲學和心理學訓練聯合,將能夠更有效地提升人的健康與福祉。心理科學研究院所期待成就的目的,不過如此而已。

Vitz, Paul (n.d.): IPS and Modern Psychology: The Big Picture, 2009/7/2 from:
http://ipsciences.edu/pages/why-ips/a-brief-history-of-psychology.ph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