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25

當代心理學與公教觀點(一)

Modern Psychology and Catholic Understanding Part1
斐弗雷J. Fraser Field(作);典耀漢(試譯) 【本文不代表譯者觀點;因譯者非專業,故觀文宜會通大意,勿字斟句酌。】

「在所有心理學文本或課堂討論中,竟然沒有任何明示暗示指出養成德行與人類的幸福有任何關係。像是『自我否定』與『自我犧牲』這樣的字眼從來沒有出現過。」 “There was not even a suggestion — in any of the psychology texts we read or discussions we had in class —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ous habits was in any way related to human happiness. Words like ‘self-denial’ and ‘self-sacrifice’ never appeared.”
                       120px-Cross-Bottony-Heraldry.svg         120px-Psi2.svg
在我最後回到校園取得授課執照以前,我拿到的是諮商心理學的學位,也在這個領域服務了幾年。
在這幾年的「心理學時期」中,我當然地凝煉了不少洞察。但是,對於這些日子來的所聞所見,我大多持保留態度。

扼要地說,心理諮商企圖藉由使人們投注在他們自身的需求並且使其獲得滿足,來增進人們的生活品質。
這不見得是泰瑞莎修女(Mother Teresa)或其它你想的到的聖人主要的關注點。或就這主題而言,也不是傳統哲學家如柏拉圖(Plato)或雅士德(Aristotle)所熱衷推廣的。
傳統的宗教智慧向我們推薦的價值是,在上愛天主下愛鄰人中的自我犧牲與自我否定的價值,還有強調義務與責任的價值。而當代心理學的主流思潮向我們建議的卻是另一種方向。
誠如紐約大學堂(New York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魏保祿(Paul Vitz)所言:心理學家「…利用以下這些手段,乍似合理地向我們推銷自私自利:邀請我們瞭解自己、去愛自己、將週遭環境當作實現自己最後手段的媒介,還有把一事物能否幫助我們實現自我當作我們該不該做某些事情的唯一實在的判準。」
當代大多數的心理學家反對規矩與節制並且鼓勵人們專注於自我發展與自我滿足,無意間推廣了自私。這確實就是我在心理學界這幾年的心得。
而在所有心理學文本或課堂討論中,竟然沒有任何明示暗示指出養成德行與人類的幸福有任何關係。像是「自我否定」(self-denial)與「自我犧牲」(self-sacrifice)這樣的字眼從來沒有出現過。
恰如心理學者索羅博(Robert Sollod)的體察:「會導致人們尋求心理治療的原因,比較不會是他們不善於表達自己、滿足自己或著使他們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而比較是他們缺乏有效的生活方式,這是他們參與和關注與他們自己沒有直接關係的種種事情。」
追根究底,當代心理學主要投注的自我滿足與自我實現跟耶穌的生活方式大相逕庭,也跟耶穌對門徒生活方式的教誨不同。
基督對我們的命令是:「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而不是熱衷於認同與滿足個人的需求與匱乏。一如魏保祿的體察,對基督徒而言「自我不是潛在的樂園,卻是個問題。」(the self is the problem, not the potential paradise)
心理學家們倒還不至於盲目到對於這病入膏肓的結果視而不見,也就是魏保祿所描述的「自我崇拜的宗教」(cult of self-worship)。故美國心理學會會長坎唐納(Donald Campbell)針對北美社會這幾年來的情形也指出:這個社會已經充斥「毫無節制且過分的自我陶醉者以及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者。」
魏保祿與坎唐納一致同意原來心理學強調自我和它的滿足是為了幫助人們提升對生活的認識,現在卻造成了許多人以為膚淺的、個人的和自我的滿足是他們生命的真諦。
在大學就讀的這些日子,我大概已經能掌握住這問題的全貌了。甚至我的碩士論文就是主打這個主題。(〈心理治療中的反宗教執見:論點與駁斥〉,1989)
或許,你不禁要問:心理學有那麼要緊嗎?
理由很簡單,心理學的種種預設和技術已然天衣無縫地融入我們生活的各領域,無論是商業、家庭、大眾娛樂甚至是法庭。另一方面,在教育的意義、宗旨與目標這個議題上,心理學的看法佔了很重的地位。我們現在正活在「被治療的年代」(therapeutic age)。瞭解心理學以及它的影響力是教友們的功課。
如果哪天你需要諮商或心理治療,我的建議是在卓越的公教諮商師和心理學者中找出一位,他們的人數正在增加。那一位是在他們之中已經在其他原則裡篩選出正確原則的(,當代心理學的訓練中仍有許多健全的原則)。
維吉尼亞州阿靈頓心理科學學院(The Institute for the Psychological Sciences in Arlington Virginia )為公教徒提供了卓越的心理學訓練。我確信它會為公教徒在北美洲傳承最優秀的臨床心理研究。  
J. Fraser Field: Modern Psychology and Catholic Understanding – part 1, 2009/3/25 from:  http://catholiceducation.org/articles/civilization/cc0165.html
§
譯者摘要:
1. 扼要地說,心理諮商企圖藉由使人們投注在他們自身的需求並且使其獲得滿足,來增進人們的生活品質。
2. 當代心理學主要投注的自我滿足與自我實現跟耶穌的生活方式大相逕庭,也跟耶穌對門徒生活方式的教誨不同。
3. 我們現在正活在「被治療的年代」(therapeutic age)。瞭解心理學以及它的影響力是教友們的功課。
4. 維吉尼亞州阿靈頓心理科學學院為公教徒提供了卓越的心理學訓練。我確信它會為公教徒在北美洲傳承最優秀的臨床心理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