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30

讀書筆記:亞里士多德《後分析論》回傳中世紀拉丁世界簡史


D. 法蘭斯:〈導論〉,D. 法蘭斯(編),《古典晚期與其後對亞里士多德「後分析論」的詮釋》,萊登與波士頓:比歐,2011。
de Haas, Frans: ‘Introduction,’ in Interpreting Aristotle’s Posterior Analytics in Late Antiquity and Beyond. Ed. by Frans de Hass.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1.





壹、古典時期的《後分析論》

一、希臘世界

(一)蓋倫(Galen, ca. 130-200)
1. 著作:《論證明》(On Demonstration)(殘篇;又散見于《論希波克力圖斯與柏拉圖的學說》及《論治癒方法》)
2. 要點:論著中指出只要把握正確的元素與起點,就可以證成所有一切,不光在醫學與哲學。
3. 意義:影響古典時期主要文本研究者。
(二)阿佛洛狄西亞的亞歷山大(Alexander of Aphrodisias, ca. 2-3 CE)
1. 著作:《論後分析論》(殘篇);
2. 要點:對文本建構批判系統、分辨證明與辯證、主張由果推因可稱證明、以問答集(questiones)形式反對亞氏;
3. 意義:漫步學派成員,古典時期最具代表性注釋者;以《後分析論》為藍本建構形上學,成為中世紀將神學與哲學稱為證明的科學之先驅。
(三)忒彌修斯(Themistius, ca. 317-390)
1. 著作:《論後分析論》;
2. 意義:逐字具注解,看似換句話說,換湯不換藥,實則包含古典末期對亞氏文本理解方式之資訊。
(四)新柏拉圖主義者
將《後分析論》視為科學的提供者,但是企圖融合柏拉圖的辯證
1. 齊利安努斯(Syrianus, ✝ca. 437):在形上學原理上下手。
2. 普羅克魯斯(Proclus, 412-485):在《蒂邁歐篇》(Timaeus)的物理學原理下手。
3. 阿摩尼奧斯.赫爾米埃(Ammonius Hermiae, 440-520)
(1). 要點:在他新柏拉圖主義架構下的認知推論原則下,聯結亞里士多德《後分析論》中的nous和柏拉圖的先天相論。nous成為我們把握神聖知識的能力。
(2). 意義:將亞氏著作新柏拉圖主義化,上面nous學說直接影響中世紀奧古斯丁主義。
4. 約翰.斐羅龐努斯(John Philoponus, 490-570)
(1). 著作:《後分析論注》(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Posterior Analytics)(殘篇),第一章留下,其他注解被誤以為阿佛洛狄西亞的亞歷山大所作。
(2). 意義:古來多以為其注亦步亦趨,無甚新意故受冷落。近來摩里森(Morrison)則指出其注影響文藝復興時regressus方法;德哈斯(De Haas)指出他將許多數學與自己所舉的例子和楊布理科斯(Iamblichus)所開啟的將哲學數學化的計畫相聯結。利用符號進行證明活動的發展以及斐羅龐努斯對《後析》首卷第三章循環論證的註解可以追溯到楊布理科斯的計畫,也可以聯結到哲學家與數學家長久以來的論爭。
5. 佚名:托名斐羅龐努斯(Pesudo-Philoponus)
(1). 著作:《後分析論第二章注》,被誤以為是斐羅龐努斯或阿摩尼奧司學派的作品。
(2). 意義:在注解一到十節時提出多種不同科學運算以作為解釋一類事物本質不同面向之法。

二、拉丁世界

(一)馬流.維克托利努(Marius Victorinus, ca. 4 CE)
1. 著作:探討定義與定義技藝的殘篇;
2. 意義:學術背景為西塞羅與後分析論;完成十五個定義的分辨,對將新柏拉圖主義輸入拉丁世界有貢獻。
(二)波其武(Boethius, ca. 480-524)
1. 著作:沒有完整論著與翻譯後分析論,只有研究;
2. 意義:為拉丁世界輸入亞氏邏輯著作唯獨沒有翻譯後分析論,其對後分析論的態度以波菲力的立場為特徵,不同於其他注釋者迴避新柏拉圖主義的介入。

貳、拜占庭時期、阿拉伯思想以及中世紀中的《後分析論》

一、拜占庭哲學

(一)概觀
1. 文本:拜占庭哲學下的後分析論目前資料與研究都十分不足。目前常見的是由十三世紀的佩代西奧摩斯(Pediasimos)所整理出來的尤斯特拉修斯(Eustratius)、 波卓摩斯(Prodromos)以及秋塔司麥諾斯(Chortasmenos)。
2. 特徵:集中討論第二章。
3. 傳統:主要依靠斐羅龐努斯的文本與對第二章的注解。
(二)早期傾向
1. 根據:近來科歐羅斯(Cacouros)認為可以從尤斯特拉修斯注解《後析》的序文中發現。
2. 內容:把握知識的四種方法(定義、指出、區分、分析)的區分。
3. 代表人物:尼西亞的尤斯特拉修斯(Eustratius of Nicaea, ca. 1050-1120)
(1). 著作:注後分析論第二章,此為我們認識阿佛羅狄西亞的亞歷山大之殘篇的主要資料之一
(2). 要點:形上學上有濃厚的新柏拉圖主義色彩,特別是普羅克魯斯,注第二章中有處理新柏拉圖主義諸相分體論以及在作為系列中首要的超越的普遍性質的使用中,類相是否由其種相構成之問題。
(三)晚期傾向
1. 不再注解文本,而是以《後析》作為支持如何對上帝有正確知識的根據。
2. 代表人物:國瑞.巴拉馬(Gregory Palamas, 1296-1359)&塞米那拉的巴蘭(Barlaam of Seminara, 1290-1348)。

二、阿拉伯思想

(一)概觀
1. 《後析》在阿拉伯世界甚少受到學者重視,但是深深影響他們對於如何建立科學的看法。阿拉伯學者對《後析》的詮釋也影響西方世界。
2. 舉例說明《後析》如何影響他們建立科學:
(1). 阿威森納:影響其建立形上學(上帝與其他次因的科學研究,甚至對於那些偶然可朽的個別物的科研。)
(2). 阿威羅伊:影響其建立物理學。在其〈物理學導論〉(Prooemium to the Physics)中,提到其修訂與發展《後析》中的不同論證。影響後來所謂“Oxford gloss”。
(二)代表人物
1. 阿威森納╱伊本.西納(Avicenna/ibn-Sina, 980-1037)
(1). 著作:《證明之書》(Book of Demonstration),阿拉伯世界最早的專門注釋書;
(2). 要點:提出一個有趣概念:「科學的換位」(subalternation of sicences),指出一門科學可以引導到一門超越它的知識,特別是當前者的原理成為一門更高科學的研究對象。進一步,他批評亞里士多德的歸納概念,代之以條件性的而非絕對必然知識的「實驗」(experimentation)概念。
2. 阿威羅伊╱伊本.魯斯德(Averroes/ibn-Rushd, 1126-1198)
(1). 著作:《工具論中注》與《工具論大注》(Middle and Great Commentaries on the Organon
(2). 意義:其所用《後析》文本挾雜許多不同翻譯或詮釋版本,但是作者沒有指出這點,導致他的注釋成為他人詮釋的注釋。特點在企圖獨立在宗教外以亞里士多德自身解釋其邏輯著作。

三、中世紀拉丁哲學

(一)翻譯家
1. 羅伯特.格羅斯泰斯特(Robert Grosseteste, ca. 1175-1253)
以奧古斯丁主義作為詮釋基礎,主張人性墮落是無法直觀真相的緣由,必須通過證明科學,第一原理是上帝的光照。也是第一位拉丁《後析》注釋家。
2. 維也納的詹姆士(James of Venice, ?)
3. 某約翰(a certain Ioannes, ?)
4. 克雷莫納的杰拉德(Gerard of Cremona, ca. 1114-1187)
(二)注釋家或思想家
1. 巨擘艾爾伯圖斯(Albert the Great, ca. 1206-1280)
(1). 著作:《後分析論注》(Commentary on Posterior Analytics)
(2). 要點:反對格羅斯泰斯特的奧古斯丁主義,與其對換位的解釋;限縮了數學的角色,確保每門科學的獨立。
(3). 意義:將忒彌修斯與阿法拉比(Al-Farabi)的傳統輸入拉丁世界。
2. 奧坎主義者(Ockham, ca. 1285-1349, and his followers)
從《後析》發展其唯名論:扣緊普遍性(katholou)與在己述詞(Kathhauto)發揮。

§



〈附錄二:中世紀翻譯著作〉,R. 帕斯南(編),《劍橋中世紀哲學史》,紐約:劍橋大學出版社,2010。
‘Appendix B: Medieval Translations,’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edieval Philosophy. Ed. by Robert Pasnau.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isty Press, 2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