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8

上帝(存在)與受造物(諸存在者)間的類比關係似乎超越哲學探討限度

  祈爾松在《中世紀哲學要義》第五章中指出上帝(存在)與受造物(諸存在者)間有類比關係。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家在形上學探討中仍保持著素樸實在論。這意味著中世紀哲學家探討存在的問題並非天馬行空、論而無據地進行,而是在實存經驗的基礎上行進。在存在學上的類比關係,根據的是經驗生活中常見的種瓜得瓜、種豆的豆,在同樣的祖先產生出相似的後代的經驗觀察中,得出原因與效果間存在著肖似關係。但是,有人質疑這樣的經驗觀察上推到上帝(存在)與受造物(諸存在者)間的關係,也就是從有限的受造物中逆推模擬出無限的上帝就會導致上帝的有限化。祈爾松進一步指出,經院主義者們詳細區分不同種類的類比關係,存在於上帝(存在)與受造物(諸存在者)間的類比關係是種不相似的類比。關於不相似的類比,祈爾松舉了畫家與畫作間的關係說明:畫家的畫作(效果)與畫家(原因)之間沒有相似關係,但是,許多畫作卻共同呈現出這個畫家的畫工,而彼此相似。這說明了效果與原因間的肖似關係,不只存在於外型的層次,也可能存在於其他層次。而問題在於,究竟上帝(存在)與受造物(諸存在者)間的類比何在?

  祈爾松在第二十三段的舉例說明中,呈現出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家的神學與哲學越界互援的常態。他舉出維克托的休格、波拿文都拉、雷蒙˙呂利甚至是阿奎那等都願意在存在者的存在結構中比附上帝的三位一體結構。這種類比方式自然不是在外型上尋求類比關係的證據。問題在於,對於三位一體的認識並不來自哲學,因此在這個類比上就跨越哲學進入到神學的議題中。阿奎納曾明確指出,哲學的探討限度僅限於人天賦理性的範圍之內,逾越了天賦理性的限度,就非哲學探討。而哲學的探討起於經驗,沒有該對象的經驗就沒有該對象的知識。關於上帝的哲學探討,我們從諸存在者存在的事實中,可以得知有上帝的存在。另外,在人的天賦理性限度內,由於沒有對上帝的直接經驗,所以對於上帝之所是,天賦理性只有一片黑暗,也就是哲學無法觸及上帝的本相。但是,基督徒接受《聖經》為上帝的自我接露--也就是啟示--可以作為人認識上帝本相的一個依據。但是,在《聖經》基礎上,對上帝本相的探討已經進入神學的範圍之內。而上帝為三位一體的本相就是完全基於啟示與神學的結論,遠非天賦理性所能憑藉經驗推論而來。這樣,我們看到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家以三位一體的結構作為上帝(存在)與受造物(諸存在者)間類比樞紐,就發現,存在學上原因與效果間的類比關係的說明已經跨越天賦理性向度內的哲學而進入神學的援引。換句話說,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家,確實無法單純在天賦理性向度內的哲學探討中,提出上帝(存在)與受造物(諸存在者)間的類比關係何在。